http://www.91fafa.com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俗 > 民间习俗 >


民间风俗:藏北草原延续千年的“骟羊节”

民间风俗:藏北草原延续千年的“骟羊节”:了解民俗文化的意义 5月20日,记者赶到满天飞雪的藏北草原,采访传统习俗浓郁的“那达林(骟羊节)”。每年在大草原微微泛青的时候,藏北的牧……91简单网(www.91fafa.com)小编为你整理了本篇文章,希望能解你之惑!

了解民俗文化的意义

  5月20日,记者赶到满天飞雪的藏北草原,采访传统习俗浓郁的“那达林(骟羊节)”。每年在大草原微微泛青的时候,藏北的牧民都要用藏历选一个吉祥的日子,给当年出生的小羊羔行“净身礼”。家住纳木湖畔的牧民日巴对记者说:“千百年来,我们草原都保留着这个习俗。”

  上午10点左右,日巴家的“那达林”仪式拉开了序幕。日巴是班戈县尼玛村第三放牧点的牧民,他介绍说,“那达林”一般都选在春天气温偏低的时候,这样可以避免羊羔的伤口发炎。“今天下雪,正是骟羊的好时节。”

  日巴和哥哥加措两家人有200多只绵羊,同在一个放牧点的五、六个男子前来帮忙,将“咩咩”叫着的几十只小羊羔拎出羊圈。他们给每只羊羔的脖颈上拴根绳子,再将它们并排系在空地上事先准备好的长绳上。长短绳都用黑牦牛毛编成。
民间风俗:藏北草原延续千年的“骟羊节”
  仪式前,加措先将两块黑色的羊毛垫子铺在帐篷前的草地上,另一年长牧民端着一盛满白米的木碗,抓一把米,嘴里念念有词,让白米从手指缝流下,分别在垫子上画上苯教的“雍仲”符号。雍仲,在西藏原始苯教中具有吉祥和生命不息之意,后来演变为藏传佛教的“万字符号”。

  这天,由日巴和另外3个汉子给羊羔执行“净礼”。他们相互把白羊毛线系在对方的额头和手腕上。4人分成两组,相向坐在羊毛垫两侧。两块垫子中间的地方用种羊的角和牛粪生起一丛烟火,日巴说:“老一辈都说,有这样的烟气熏着,可以避免羊羔的伤口发炎。”一切准备就绪,有人解下一只羊羔抱过来,放在羊毛垫上。只见一男子双手拽着羊羔的四蹄,抱住羊的上半身,辨认羊的性别,母羊羔放走,公羊羔则由日巴动手,先在生殖器部位拔掉一部分毛,丢在牛粪火堆上,用手中的长针在露出的阴囊上挑开一口子,然后用手挤出粉红的睾丸,拔出来丢进身边盛着羊奶的铝盆里。每只羊羔“净身”毕,日巴都要口中念念有词地为羊羔祈福。

  无论公羊或母羊,他们都要在每只羊羔的耳朵上剪下或圆、或菱形、三角形标志。日巴告诉记者,剪下的羊耳朵片一般都串起来,挂在帐篷里,谁家里有多少只羊,心中有数;另外,每家的羊耳朵上做的标记不同,也是辨认自家羊的一个办法。

  仪式进行时,雪花飘飘不停,气温约为零下七、八度。日巴和其他几个汉子不时将红红的手放在青烟袅袅的火堆上烤一下。放牧点的男孩子们也不闲着,跑前跑后地帮助将羊羔一只接一只抱过来;也有好奇或颇有心计的则蹲在一旁细心观瞧。这毕竟是草原上男子汉必备的本事。“我也是从长辈那里学得骟羊的技巧。骟羊羔看上去虽有些血淋淋地,但目的是为了让它们以后可以更茁壮地成长,肉也可以更加肥美。同时,草场有限,也是为了控制羊群的数量。每40只羊只留两只公羊当作种羊。”日巴说。

  在举行“那达林”仪式时,草原的女子是不能光临骟羊现场的。可她们在帐篷里也不闲着,忙着将风干牛腿切成碎块,和面,揪面疙瘩,做“土巴”汤犒劳她们的男人。

  当碎肉干、面疙瘩下了锅,香气渐渐飘出帐篷,外面草地上的仪式也进入高潮:从40多只羊羔中选出的两头体魄健壮的公羊留作种羊。日巴在这两只免受“任人宰割”之苦的幸运儿的羊角、额头、嘴唇上抹上些酥油,以示祝福。最后,草原上的汉子们将糌粑面撒向空中,以示敬草原的神灵,以浑厚的桑音呤唱“那达林祈福歌”——

  愿羊羔们健康成长,

  愿草原的羊群繁衍生息,

  愿所有长着角和长着四个蹄子的牲畜遍布草原。
民间风俗:藏北草原延续千年的“骟羊节”


上面就是关于民间风俗:藏北草原延续千年的“骟羊节”的阐释,感谢您的阅读,查八字命格免费、查八字五行缺什么、免费算命2021年运程、生辰八字取名字、免费起名、生辰八字算命婚姻配对等更多传统国学《周易》经典内容,请记住本站:91简单网,或在网上直接搜索91简单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供交流学习,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原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观点,如作者本人对转载有异议,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让我们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更加具有价值的学习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