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风俗:合肥民俗由来:中国传统民俗有哪些 相传昔日在合肥城西门附近曾住有一户人家,家中有一老母,已年逾古稀。其膝下有三子,乃是远近闻名的孝子。为了照顾好老母,……91简单网(www.91fafa.com)小编为你整理了本篇文章,希望能解你之惑!
中国传统民俗有哪些
相传昔日在合肥城西门附近曾住有一户人家,家中有一老母,已年逾古稀。其膝下有三子,乃是远近闻名的孝子。为了照顾好老母,三子轮流精心守护左右,不轻离片刻。这年,老母不幸患痈疽,脓血不止。为了减轻老母痛苦,三子竟轮番用嘴吮吸脓血。为了使老母疾病得以早日治愈,三子日日四下寻访名医、偏方。然此疾病在当时乃属不治之症,要想治愈,谈何容易。在无可奈何之际,三子只得转而进寺庙烧香求佛。一日,三子在寺庙门前,偶遇一算命先生,三子试以实情相告,希得指点。算命先生闻听三子诉说后,托词告曰:“若想治愈老母疾病,非补以活人肉汤汁不可”。此本是算命先生故意虚造之言,暗示其老母疾病已无法救治。然三子不悟话中之意,未加思索即信以为真,竟在祈拜泥佛之时,从腿上剜下一块肉来,回家后迅即熬成汤汁,喂其老母。办法用尽,终未能挽救老母的生命。老母咽气后,三子又变卖掉家产,买来棺材,为老母料理后事。再说,相传在西门街心路下埋有一块红糙石,下面压着大蜀山的钥匙,若取出这把钥匙,就能打开大蜀山的山门,取得大蜀山的金银财宝。但又传,若此红糙石一动,合肥城内就要遭火灾,故从未有人敢轻举妄动。孰料这一传说被合肥城内一贪财的无赖获悉,其乘夜深人静之时,悄悄将红糙石掀开,将大蜀山钥匙盗走。大蜀山的钥匙被盗走了,火灾也就招来了。一时间,西门一条街浓烟四起,火势越烧越旺,眼看大火已烧到那三子之家。为了护卫棺柩,三子竟以身伏于棺上,誓与棺柩同存亡。似乎是神灵被三子的虔诚举动所感动,大火竟跳过其家。
这场大火过后,整个城西门一条街房屋都被大火烧为灰烬,唯独那三子之家房子完好无损。由此,这个地方后来就被人们称为“三孝口”了。三孝口地址在今市区长江路西段。关于此传说,《合肥县志》有段记载:“张梅、祝、松兄弟三人亲丧,殡于室,邻火卒起,棺不及移,三人号恸伏棺上,誓与俱焚,三人皆死,棺独完好。初,母病疮甚重,梅吮之得愈。”此段记载,虽然在具体细节上与民间传说不尽一致,但基本内容还是相近的。
回龙桥
在今合肥城西有处地名,曰“回龙桥”。此桥虽已不存,然地名未废。有关该桥的传说,虽历史久远,今天仍被很多人乐道不止。其传说有二:
一说,当年东吴孙权率兵犯肥,曹操突从藏舟浦出。孙权见曹舰突出,又见藏舟浦碧波浩淼,芦荡丛深,疑曹有诈,便强打笑脸对曹操拱手曰:“别来无恙,想不到汝来如此神速。”曹操也勉强以礼答曰:“老夫在日,东吴休存妄想,望将军珍重。”孙权见攻战无功,遂转而返回。由此,此处之桥得名“回龙桥”(《庐州府志·回龙桥》文载:“相传曹操与孙权相持于此回节故云”)。
二说,相传清康熙皇帝有一贵妃是合肥龚大司马的干女儿。一日,贵妃奏请皇帝到合肥探亲,为了让皇帝可不经城门,而直接跨淝河而入城内,于是地方官吏便决定在城西建一桥。不巧此事被朝廷重臣劝阻,说是合肥有“斩龙岗”、“梅龙坝”,冲犯圣讳,行往不吉。故此,皇帝亲驾合肥的决定便作罢了。而当年为迎接皇帝所建之桥,后被定名为“回龙桥”,意即皇帝(真龙天子)回去了。该桥旧址在今长江路西段南侧。
龚万巷
在合肥三孝口西南侧,曾有一巷,名“龚万巷”,又名“龚弯巷”。说起该巷由来,在民间流传有一颇具趣味的传说。
当年这里曾居住着两户相邻的人家。一家姓龚,家主为朝廷重臣,人称“龚大司马”;另一家姓万,家主为地方权贵,人称“万大老爷”。
此两户人家,虽相邻多年,但并不来往。好歹是左邻右舍,各走各的门,各用各的灶,井水不犯河水,倒也相安无事。
孰知这年,龚、万两家同时大兴土木,翻建房屋,大有以亮宇而显荣贵之意。其实这本是各家自己的事,但问题是,此两户人家在翻建房屋时,均欲将各自山墙向外延伸,以扩大房基,结果引发了争吵。你不允我不依,一时间吵得天昏地暗,直吵到县衙老爷那里。
龚、万两家都是有权有势的人家,县衙老爷乃七品芝麻小官,岂敢轻易判决,以致官司迟迟没有结果。
龚家因家主官大,见此小小的官司竟迟迟无果,不免气愤难忍,无奈何,只好派管家人持书星夜赶往京城,禀报龚大司马,希求龚大司马出面干预,以振族威,出掉这口怨气。
再说远在京城的龚大司马,接到家书后,见诉,起初确也很气恼,好在其妇人乃一知书明理之人,闻情后淡淡一笑而劝道:“相邻相争,只为一墙,何值如此。汝乃朝廷要臣,官居高位,对此区区小事,当大度才是,让人几尺何妨?”
龚大人闻妻言之有理,顿时息怒,随即付书一封,交管家人带回。龚家人接到龚大人来书,拆开一看,见书仅诗一首。词曰:“千里来信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龚家人见言,皆息怒默语,悄悄将与万家相邻的山墙拆除退后三尺。
龚家一反当初的举动,使万家很受震动,愧疚之余,也仿效龚家做法,主动将与龚家相邻的山墙退建三尺。这样一来,使得龚、万两家宅居间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人们便把这条巷道称为“龚万巷”,也即后来改称的“龚弯巷”。
赵千户巷
传说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在领兵攻打合肥城前,途中偶与一家住合肥城内的赵姓秀才相遇。二人虽萍水相逢,但谈得甚为投机。尤其是赵秀才之才学,甚为张献忠倾慕,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二人临分手时,赵要求张进城后对其予以关照,张满口应诺,并随手取出令旗两面交于赵,嘱咐道:“到时将吾之令旗插于门前,可确保安然无虞。”
赵秀才回城内家中不久,合肥城就为张献忠部攻下。众兵涌城,刀光血刃,硝烟弥漫。惊恐慌乱的百姓四下乱窜,东藏西躲,以避兵扰。这时,赵秀才闻听屋外人喊马嘶,顿想起张献忠所赠这令旗,便急将其插于居所的巷首巷尾。果然,赵将令旗悬插后,张部众兵竟无一人敢越雷池一步。再说那些慌乱中的百姓见此情状,纷纷跑到巷中避难。一时间,巷子内挤满了避难的百姓。
事后,有兵士将此情报于张献忠。张据报亲自来到赵秀才舍下,见面后,张似有不解地问道:“汝族下何如此多人?”赵秀才淡淡一笑而答曰:“吾无大能,唯独族人兴旺,算来有千户人家。”自那以后,赵秀才居所的巷子就被人们称为赵千户巷。《庐州府志》载,该巷址在昔刘公祠旁。据旧《城郭图》示,昔刘公祠位在今三巷口西北侧。
杏花村
据说在南宋时,有一辛姓的老儒随难民逃来合肥,在城北搭一草棚住下,白天以打草鞋营生,晚间常挑灯读书至深夜,终日寡言少语,极少出户。其打制的草鞋结实耐穿,且价钱便宜,故买者甚多。有时遇有逃难者和饥民路此,取其草鞋,非但分文不收,并济以茶水饭食。时间久了,辛公成了远近知晓的一位大善人。为了感激辛公的善德,凡来此的人,都按老人的嘱托,或稍赠以杏苗,或带来杏核相送。辛公每见送来的杏苗、杏核,甚为高兴,并一一将其栽种于棚舍附近的空地上。至于辛公为何这样做,人们并不关心。
却说一日,州府忽遣人来此寻找一名叫辛子豪的人,经打听,得到的众口一词是:只知有一姓辛的老人,却不曾听说有叫辛子豪的人。无奈,差人只得如实禀报州府老爷。州府老爷听在耳里,想在心里,琢磨道:会不会姓辛的老者就是辛子豪?于是,州府老爷于次日轻装微服,亲往辛公舍下,见面后即和辛公寒暄起来。时辛公见来者并无异常,言词并无恶意,无意中流露出真实身分。州府老爷闻知后大喜:“辛大人,下官今特奉朝廷东台王御史之命,前来恭请大驾赴京。”说罢,随手将王御史亲笔书信递与辛公阅看。辛公阅信后,知身分已露,不好再瞒,但又不愿相从,便略加思忖后说:“请大驾先回,待我先收拾一下,明早动身不迟。”
次日清早,州府老爷亲自携轿,一路吹打,前来辛公住处接驾,岂知此时辛公早已去无踪影了。
辛公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原来的住处。然辛公在该处悉心栽下的杏苗,播下的杏种,日渐旺盛,终成一片杏林。每年春后,这里是姹紫嫣红一片,香气随风飘荡。加之“辛”与“杏”字近音,人们为纪念这位刚正不阿,且慈善如佛的辛公及其美意,便把这里叫作杏花村。地址在今合肥市区府城隍庙西北面。
螺蛳岗
在今合肥城东有处地名叫螺丝岗。曾名螺蛳岗。历史上这里曾是南淝河的一处滩地。当年这里是绿草茵茵,绿树成行。后来为何竟成了掘地三尺为螺蛳空壳的荒岗呢?说起来,这里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当年,这附近住有许多渔民,终日以打鱼为生。其中有一老渔夫,孤寡一人,每日清晨出门打鱼,然后入市叫卖,换些小钱度日。生活虽甚清苦,倒也能勉强维持。
一日,老渔夫早早起床,和往常一样,连早饭也没吃,就背着鱼网鱼篓下河捕鱼去了。老渔夫沿河跑了一二十里,撒了数百次网,只捕得几条不起眼的小鱼。眼看时近中午,老渔夫饥渴、焦虑交加,两腿一软,瘫倒于河滩之上。就在这时,突然狂风大作,河面掀起层层巨浪,老渔夫只得强打精神,起身回家。然就在这一瞬间,忽见河心有鱼儿频频跳出水面。凭着多年打鱼的经验,老渔夫断定有鱼群来到。此时老渔夫也顾不上风大浪急,赶忙取出鱼网,撒向河心,然后慢慢将鱼网提出水面,竟只捕获一条不足半斤重的小红鱼。不过这条红鱼虽然不上斤两,但却鳞片闪光,美丽异常。老渔夫看着这奇丽的小红鱼,小心翼翼将其放人渔篓,失望地望着层层波浪撞击的河水,怏怏然打道回府。
到了家里,老渔夫将鱼网鱼篓往地上一扔,身子往破床上一歪就躺倒了。此时,虽然他饥肠渴腹,却无心做饭。心想,今天如此倒霉,打不着鱼,却偏又遭风吹雨打,真乃倒运。想着想着,耳边突然传来似小女啼哭之声。老汉甚感惊诧,赶快起身循声探去,只闻那声音是从鱼篓里传出来的。老渔夫慌忙打开鱼篓,只见那小红鱼嘴儿一张一张的,对老渔夫言道:“老爷爷,吾乃龙王之小女,今擅自出来游玩,不料被你网住,若能将吾放回,日后一定厚报。”说罢两眼泪珠滚滚,甚是可怜。老渔夫听罢小红鱼哭诉,惊恐万状,忙提着鱼篓一口气跑到河边,然后将小红鱼捧出,小心翼翼地将其放入河水中去。
小红鱼到了河中,翻起一个浪花,翘首对老渔夫说道:“今后若有事要我帮助,只要连呼三声‘红鱼姑娘’就行了。”说罢小红鱼在水中打了个旋,潜入水中游去了。
老渔夫望着泛波的河水,祈诚三揖,转身慢慢地向家中走去。当他踏至家门,推开门时,却遇上了意外的惊喜:只见桌上放着一大碗热气腾腾的白米粉,旁边还有一碗有红有绿若海藻一般的热菜。老渔夫既惊奇又高兴,因过度饥饿,也顾不得多想,便狼吞虎咽地将饭菜吃下。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老渔夫既吃饱了,心也不慌了,腿也不软了,心想若是天天能吃到这又香又美的饭菜那该多好啊。
说来也怪,自那以后,老渔夫每天打鱼归来,桌子上总是放着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老渔夫从此再不要为一日三餐担忧犯愁了。心情好,身体好,精神当然也好。老渔夫每天乐悠悠地出门打鱼,又乐悠悠地收网归来,全然换了一个人。
日子一久,人们对老渔夫生活的变化甚觉奇怪,便纷纷议论开了。竟越说越奇,越传越远,将这事很快传到邻村刁小三的耳朵里。刁小三本是个远近闻名的地方一霸,平日里专靠谋黑钱、吃黑饭营生。他获悉老渔夫的传闻,便留心察访。当其确信传闻属实后,便对老渔夫打起了坏主意。一日大清早,刁小三带着几个打手,闯入老渔夫家中,强令老渔夫交待原委。老渔夫乃一老实巴交的老汉,见刁小三这不速之客,早已吓得颤抖不止,哪里还敢相瞒,便据实相告。刁小三听后,似信非信,便喝道:“老子今天想要一只大元宝,你若能呼小红鱼送来,我方可信你言是真,否则,那可就不要怪我翻脸不认人了。”
老渔夫深知刁小三的恶劣品行,不敢有违,只得跑到淝河边央求小红鱼。小红鱼闻知老渔夫有求,便跃出水面,对老渔夫说道:“你回去吧,不要再愁了。”老渔夫回到家中,果见桌子上有一只金光灿灿的大元宝。老渔夫用两只颤抖的手捧起大元宝,未敢多瞅,就赶忙送给了刁小三,以换求安宁。
再说那刁小三见到金黄灿灿的大元宝,喜出望外,手舞足蹈,好半天才刁滑地对老渔夫说道:“你老人家真了不起,从今以后就算是我家的人啦,再不用去打鱼,受那风吹日晒之苦。”说到这里,刁小三贼眼珠一转,神秘地对老渔夫说道:“你每天只需到河边去一趟,让小红鱼送只大元宝就行了。”刁小三见老渔夫好半天没有反应,便收起奸诈的笑容,半阴半阳地说道:“这周围里里外外大概是没有不知道我刁某的脾气的,谁若敢不从我命,日子恐怕就不那么好过!”半晌,刁小三又补充道:“其实我这也是为大家着想,元宝多了,我刁某富了,大家不也就都富了吗?”
胳膊岂能拗过大腿?老渔夫只得每天早晨去淝河边,哀求小红鱼送只大元宝。而小红鱼每次给老渔夫送只大元宝,身上就失掉一枚鳞片。日子久了,小红鱼身上的鳞片抖光了,再没有大元宝送来。刁小三见此,认为是老渔夫故意刁难,便指使家丁施暴。已近风烛残年的老渔夫那里还经得起拳脚相加,瞬间就被打死了。恰在此时,有一美貌少女飘然而至,缓缓走近老渔夫,俯身用泪水滴洗老渔夫的眼睛。老渔夫慢慢地睁开眼睛活过来了,那少女却即刻变成一块彩石。彩石光芒四射,刁小三连同那些打手、恶棍均被彩石光芒射死,然后彩石化作一道青烟消失了。
从那以后,这儿的人们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生活,老渔夫也照样每天去淝河打鱼,而刁小三所索取的那些金元宝,却全部变成了螺蛳空壳。螺壳遍地,堆积成岗。由此,人们就把这里称为螺蛳岗。该岗今址在合裕路与当涂路交叉口南面。
双井巷
早先时候,合肥城内有一巷,巷内有两家织锦的机户,巷东首的那户织工为男性,姓蒋,名云宝,年三十好几,仍单身一人。他善织飞禽走兽。巷西首的那户织工为女性,姓金,人称金姑娘,年近三十,亦未嫁。她善织花草树木。此巷因此两机户而得名“双锦巷”。因此两机户各自拥有一口水井,故又名“双井巷”。
一日,一买锦的客户在比较两家锦料后,似觉各有特点,又各有缺憾,便随口说道:“若金姑娘的花草树木景,能配上云宝的飞禽走兽图,那就相得益彰,举世称绝了。”
然两户人家,同操一业,各自营生,何能合而互补呢?俗话说,世上虽有难事,但难不住人。金姑娘有一养母,甚善算计,其经一番苦苦思索后,萌发欲招云宝为赘婿之念,此既可得云宝之灵气,又可发自家之营生,实乃两全之策。再说金姑娘与云宝,虽平日不曾来往,然早就有相互爱慕之心在胸。经金母一说,当即应允。
却说蒋云宝入赘金家后,金家织业日旺。可恨的是金姑娘的养母,只想着发财,丝毫不顾念云宝和金姑娘的感情。可怜云宝和金姑娘只能长年没日没夜的干活,却很难自由自在地在一起过幸福甜蜜的夫妻生活,默默地忍受着咫尺相思之苦。
一日,云宝在锦面上挑绣仙鹤时,因思想金姑娘,竟不由自主地说道:“鹤呀,你若有灵,就将我和金姑娘,驮飞远方。”谁知云宝话音刚落,仙鹤真的从锦面飞出,将云宝驮起,复驮上金姑娘,冲出户外,飞向蓝天,一直飞到南京。
又传:蒋云宝落户南京后,因不忍双井巷衰败,复央求仙鹤驮一道人将双井巷机房辟为道观。名曰“白鹤观”,使双井巷又渐渐有了生气。《庐州府志》载明朝马廷用诗曰:“经过此地见瑶台,曾是仙人跨鹤来”,可为证。
凤凰桥
旧时,合肥东门外坝上街东首沿淝河向北有条汊河,在汊河口上有一桥,名曰:“凤凰桥”。最早时,这里是一处河滩,滩岸绿树红花相拥,蜂喧鸟鸣相和,景色十分美丽。
传说在一年的七夕节晚上,河滩附近一个乡村的姐妹们聚会一起,纷纷结七彩线穿七彩针,希望能成为“巧手”、“巧姐”、“巧媳妇”,以得到天神赏赐。就在众姐妹忙得不亦乐乎时,一个手儿最灵巧的姑娘忽见夜空天门大开,银河初渡,牛郎与织女相会了。姑娘喜不自禁地叫了起来:“快看呀!快看呀!牛郎织女会面啦!”为了不失姑娘的文雅,该姑娘不时用手在嘴上遮遮捂捂。孰知此动作让天神看见,误认为巧姑娘想要在嘴上长出胡须,便慨而赐之。自此,这巧姑娘嘴上就长出了许多浓密的胡子来了。
一个姑娘家,嘴上长出这许多浓密的胡子,男不男女不女的,如何见人?巧姑娘终日躲在闺房,大门不出,忧愁不止,苦不堪言。又是一个银月当空之夜,巧姑娘越想越觉得滋味难受,日子难熬,便一个人悄悄来到淝河边,对着苍天和银月叹道:“天神啊,您的赏赐没给我带来丝毫幸福和快乐,反害得我好苦啊!您若有灵,就让**上翅膀,飞到南天,脱离这无边的苦海吧。”语罢,扑嗵一声跳入河中。
却说那天神在南天之上还真的听到巧姑娘的哭诉,深感愧疚。然而,巧姑娘已投河而去,该怎么办呢?天神略思片刻,拿出一尾锦羽向巧姑娘投河的地方丢去,只见瞬间河水泛波,忽地从河中飞出一只五彩金凤凰。
自那以后,这里得天神所赐祥瑞之气,每日清晨,旭日东升,彩霞辉映大地,吉祥之气萦绕,总有数只凤凰于其间飞来舞去,好一派仙乐景象。后来人们为仰慕巧姑娘,并思得惠凤凰之灵气,便在这里架设一座大青石桥,名曰“凤凰桥”。
廉泉
在今合肥包公祠东侧,有一井,名曰“廉泉”。井水清澈可鉴,四时不竭。传说此井乃当年包拯授意所掘,特意遗于后人,告诫后人立世做人,务要像此井水一般清澈明净。若有对己行为不尽知详者,可面井水而视,当可照知。
一日,一姓臧的知府老爷信步至此,闻听廉泉井水清如明镜,且味绵甜,时正值盛夏炎热,其便乘兴叫随从汲来廉泉水,一来为解渴消暑,二来是要亲验传说的真伪。孰知老爷一口井水刚下肚,即刻头痛不止,肚痛难忍,慌得其随从忙将老爷搀扶入轿,打道回府。后来人们经了解,方知该老爷乃一贪官污吏。
到了清咸丰年间,一个名叫李国蘅的举人游览至此,其也乘兴品饮廉泉之水,喝后只觉清凉甘甜,并无不适之感,于是便写下了《井亭记》一文,称廉泉井水,“不廉者,饮此头痛欤”。由此,“廉泉”之水,廉者饮而可润肠解渴,贪者饮而可致头痛的传说便传开了。直至今天,此仍是人们乐道不止的一个话题。
包河藕
提到包河藕,人们都知道其细嫩、洁白、风甜、无丝。俗话说藕断丝连,大凡是藕,都是有丝的,缘何包河藕无丝?说来有段耐人寻味的故事。
北宋末年,仁宗称帝时,执意要将合肥的一段护城河,即今包河赏赐给包拯,包拯不便推托,只好领受。可河内有藕,藕能卖钱,此与包拯忌财拒贪风范相悖,然而又不能不让河长藕,这如何是好?经反复思忖,包拯终于想到一两全之法。一日,包拯手书四言,大意是:此河之藕不能卖,只能供医当药材,言喻后人切记牢,休以河藕换钱财。说也怪,自那以后,包河藕日渐丝少,且食之清淡无味,唯独作药用却为上品。如此,包河藕无丝(私)便成了家喻户晓的佳话,包河藕也成了合肥名闻遐迩的地方特产。
铁栏井
旧时,在合肥城内教弩台东侧不远处曾有口井,井栏为铁铸,故名“铁栏井”,又名“铁井坛”。此井水清澈如泉,入口甜润,四季不竭。附近居民,不论是大家或是小户,皆喜以此井之水沏茶。夏热之季,则多喜以此井之水降温解暑。尽管生饮,对身体却并无妨碍。故人们美此井水为庐州城第一井泉。
该井位于入城路道口街边,为了过往行人汲饮之便,井坛旁备有一公用水桶。每逢炎夏之季,南来北往的行人,只要经过此处,不论男女老幼,也不论口渴与否,都喜亲尝一口铁栏井水,以品滋味。至于铁栏井公用水桶的备置,民间有一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在一个炎热的夏季,一日天气闷热难忍,大家小户皆避暑歇息。有一穷汉经长途跋涉至此,因极度疲惫,加上长时间讨不到食物充饥,酷热饥渴交加,竟晕倒在地。其恍惚中见铁栏井上有一妇女正在清洗衣物,便缓慢地爬到井边,哀求妇女给口井水以解渴。然而此妇女见那穷汉子衣衫褴褛,龌龊不堪,顿生厌恶之感,非但不予理会,竟提着水桶转身而去,以致那穷汉子终因饥渴过度而殁。
片刻后,先前那妇女复返转回来,取其所清洗之衣物。恰在此时,天空忽然电闪雷鸣,那妇女不及躲避,竟遭雷击而一命呜呼。后来有善识者,指着那妇女衣服上被雷击烧的痕迹说:“此为‘恶报’二字,乃天意也。”自那以后,铁栏井便多了一只公用水桶,过往行人至此,可随意汲饮井水,甚为方便。
洒金街
旧时,在今淮河路西段通向杏花村处有条小街,名曰“洒金街”。洒金街的得名,在民间有一传说。
当年在城西土地祠内有一小和尚,一日偶闻在久已被封闭的古金斗门内藏有宝物,便想一探究竟。是日,其身披袈裟,细步缓行,来到金斗门下,口中振振有词地念道:“石门石门快打开,吾奉师命送经来。”说来也怪,小和尚言罢,金斗石门竟缓缓开启,然内中除一装有黄豆的箩筐外,别无他物,更没有什么宝物。小和尚见此,便随手抓起一把黄豆,略视后即转身返回。途中,小和尚如捻数佛珠样,边走边将手中黄豆丢洒于地,到庙门时,手中尚剩得最后一粒。小和尚将此最后一粒黄豆在手中捻捏数下,似觉有异,便微睁双眼视之,乃是一粒金豆。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全城,于是人们就把小和尚所走过的这条路叫作洒金街了。
又传:小和尚沿途所洒之黄豆,落地后皆变成了金豆,为沿途百姓带来了福运,故人们有感于此,而将这条路叫作洒金街。
金酒泉
合肥旧志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亦犹金城,城下出金酒泉,泉内出酒。”金城即金斗城,为合肥旧城之称。此段文字说明在昔日合肥旧城之下曾出有金酒泉。对此,民间亦有传说。
很久以前,合肥城附近居住着不少穷人,其中有一金姓人家,生活最艰难,但人心最善,全家三口人,就依靠金大一人在外出卖苦力维持生活。这日,金大打工归来,带回雇主抵作工钱的两条鱼,回到家中后正待杀洗烧煮,以孝二老,不巧其中一条鱼双目流泪,并哼哼有声。金大甚感惊奇,其二老也于屋内听到哭声,并相问缘由。金大如实禀告后,其二老赶忙出屋向鱼儿作揖,并吩咐金大说:“此乃神鱼,快快放回河去。”金大乃孝子,便迅即提着鱼桶跑到淝河岸边,小心翼翼地将鱼放人河里。
是日,金大夜做一梦,大意是:其所放生之鱼乃龙王之子;龙王之子为感其救命之恩,要金大去淝河岸边,拾取相送之金块。次日醒来,金大虽仍记得夜间所梦,但并不在意。然而金大白天在船上打工,淝河岸乃金大来去必经之道。当其从岸边往船上去时,脚下碰到一石块,金大俯身拾起,见是一黄灿灿金块,便顿时想起夜间所梦。金大乃是一老实巴交的汉子,又是远近闻名的孝子,其时,金大手掂着金块,心里默默地思想;金块虽贵重,但对穷人意义并不大,淝河岸边的穷人,多与水打交道,若能使所有的穷人天天有酒驱寒祛湿,那就好了。于是金大半信半疑地以言相试道:“夜梦若为真,龙子若真心,穷人不图金,只盼酒泉生。”言罢,金大随手将金块弃掷于地。
说也奇怪,金块落地后,竟将地砸了一个碗大的坑,坑内顿时泉水汩汩上涌,且醇香四溢。金大以手捧而尝之,与酒无异,不禁大喜。忙转身回村,相告众邻前往取酒。众穷人不花分文就能常饮此香醇美酒,当欢喜异常,交口称颂此为天神赐福于民之神仙酒。自那以后,淝河岸边的穷人,因常饮神仙酒,身体渐壮,干活有力,生活也日渐转好。后来,人们有感金酒泉恩泽,就将此处所出之泉水称作“金酒泉”,亦称“金泉酒”。由此,金酒泉而成为传遍合肥城的一个美丽的传说。
对此传说,《合肥县志》中有段文字:“一犹金城,城下出金酒泉,泉内出酒,……”可为印证。
巢湖三山
传说在很久以前,今巢湖本为古巢州地。古巢州近江,有港,打渔者多,鱼市旺,乃一鱼米之乡。而今合肥地,古则为一浩瀚无垠的泽国。
忽一日,江水暴涨,游鱼随潮而迁。有一渔者出港打鱼,偶获巨鱼一条,惊喜异常,于是赶忙入市趁鲜而卖。一嗜鱼者过此,将此鱼,买回。待餐时,唯一老妇人不食。时有一老翁过此见之,近老妇人耳语曰:“此乃吾子也,汝独不食,吾一定厚报之。近日汝可往视城东门石龟,若其目赤,城当陷,汝当即避之。”言罢,老翁不见。
老妇人闻言,深信不已,遂天天往城东门瞅视石龟之眼,观其是否赤变。如此来去匆匆,行止诡秘,一小孩见之,甚迷惑不解,便好奇地探问何故。老妇人见是一小孩,未加留意,便如实相告。小孩听后,甚感好笑,顿生逗逗老妇人之意。次日,小孩于老妇人往视前,以猪血涂在石龟双目。老妇人往视后,见石龟双目汪血欲滴,急转身返回家中,呼家人齐往城外逃走。时见一青衣黄子,对其曰:“吾乃龙之子,可随后行。”引老妇人登山。然时辰已到,巢州陷而为湖。老妇人不及,立湖而为姥(姥,老妇人之意)山;其子于湖立为孤山;老妇人慌急中丢一鞋,于湖而为鞋山。由此,巢湖有了姥、孤、鞋三山。巢州陷后,合肥泽国不存,长而为陆地。故民间昔有“陷巢州、长庐州”之说。
文峰塔
旧时,合肥乃一人杰地灵之邑,文官武将济济。到了李鸿章时,其官至极品,更使人感觉到合肥这块风水宝地之灵气,非他乡可比。然合肥虽多文官武将,却没有出过状元,使得李鸿章好不纳闷。
却说李鸿章家乡有一吴姓的穷秀才,其虽无才品,但却善揣度人意。一日,他费尽周折见到李鸿章,便媚颜相告曰:“今大人操理国事,身边当多有家乡文才学士相侍才好。合肥面巢湖,对姥山,而姥山,为吾庐文运所系,无人润色,既为山灵之憾,亦吾邦人之耻也。姥山因其突兀,气势不足,故民谚曰:‘姥山不尖势不足,合肥状元难得出。’大人何不于姥山建一塔,以壮其势。前严公创修八年,始就三层严公去。今吾辈尚在,努力为之,不逾年而可竣,事督工者,当与斯塔共垂不朽。大丈夫不得立功绝域,铭铜柱勒燕然,亦可藉湖山胜境发挥经纶。……”云云。
李鸿章听后觉甚有道理,便萌生在姥山建塔之愿望。但其又不乐意将此事托付于一无名小辈。怎么办呢?经一番思考后,李请来另一家乡老臣吴毓芳,向其言及决定在姥山建文峰塔之心愿。吴听后甚表赞同,并欣然按李的意思,领命建塔。待塔建成后,吴又征得李的同意,恭请刘铭传为塔题匾。题曰“中流一柱”,时在光绪庚辰春月。
文峰塔建成后,虽使姥山收到增势壮景、添人文之胜效果,但始终未能应验“姥山宝塔尖复尖,合肥出状元”之谚。故昔日合肥虽多举人、秀才,但就是久不见状元出。
关于巢湖姥山文峰塔的传说,合肥旧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姥山在巢湖中,一峰卓立,万顷茫然。郡守严公建浮屠其上,所费不赀。郡人云:‘老山尖一尖,庐州出状元。’形家曾有此言。方成四级,为严公去。有一老儒过其下,归语人云:‘此为庐之劫杀,方不应。建浮屠如植剑槊,自此将刀兵四起。’未几流寇突,江北和、含、庐江、舒、巢一带俱陷,老儒之言验矣。”
鲁班与中庙
在巢湖北岸有一古庙,因其距合肥、巢县各90里,故名“中庙”。该庙始建于元朝大德初年(1297),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重修,时为庐州一巨观,被誉为“湖天第一胜处”。有诗曰:“湖上高楼四面开,夕阳徙倚首重回。气吞吴楚千帆落,影动星河五夜来。罗隐诗留仍水殿,伯阳仙去只山隈。长空送目云霞晚,两腋天风下凤台。”(中庙所在地名称“凤凰台”)又诗曰:“赫赫雄名庙水涯,人门惊见坐柔嘉。香林下植将军树,绔径惟开帝女花。四面晴峰来远黛,一湖秋水浸浮槎,下方饶有烟霞气,疑是金庭羽士家。”
古往今来,凡来该庙瞻仰的人,都会发现该庙的正梁有一头短缺一截,另有一把木柄铁斧飞嵌于正梁八底架上。缘何有此奇观,在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在上古时期,巢湖本为陆地,名曰“巢州”,而今合肥,即庐州,曾是汪洋一片。由于当时妖魔肆虐,天神发怒,致山崩地覆,巢州陷而为湖,庐州则长而为陆地。为了表达对神灵的虔诚和巢湖太姥的怀念,人们便在凤凰台上兴建庙宇,以便奉祭。
经过七七四十九个昼夜,焚了七七四十九天香火,请来七七四十九个能工巧匠,造了七七四十九根梁柱,庙是建起来了,然而就是大梁架不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工匠们百思不得其解。
这天,当众工匠们正在为架梁之事苦思冥想之时,从外面走来一位汉子,其腰间别着一把木柄斧,看样子是位做木工活计的人。工匠们对这位汉子的到来并不在意,可这汉子开口却言语惊人:“要架梁并不难,只要请我就好办。”众工匠听后,有的称其是神经有毛病,有的称其是吹牛皮,有的称其是想来混碗饭吃。然而有一位老者却未轻断言,思忖半晌后,对大伙说:“咱们不妨让他先试试看,若事不成再理论也不迟。”于是众工匠按照这位汉子的意思,恢复架梁。恰在此时,狂风大作,刚架上的正梁晃动不止,梁头被断去一截,眼看就要梁倒架翻。恰在此时,这汉子抽出腰间斧头,挥手向梁柱投掷而去。斧头不偏不倚,正巧落在八底架正梁榫头的地方。断去的一截梁头被接上了,正梁晃了几下,便稳稳当当地架上了。几乎是在同时,一只有老猫大的老鼠被剁去头脚,从梁上掉落下来。那汉子指着掉落于地的老鼠对大伙说:“此鼠乃巢湖漏网之妖,此妖不除,梁是永远也架不上的。”直到这时,人们才明白架梁不成的缘故。经反复询问,人们才知道这位汉子不是别人,正是木匠的祖师斧��神匠公输班。今天仍嵌于中庙梁上的斧子,正是当年鲁班留下的镇梁神斧。
巢湖毛刀鱼
巢湖自古就盛产毛刀鱼。该鱼头小,体扁,刺细可食,味道鲜美。然美中不足的是其头部多
沙,甚难洗净,故人们在品食时,总有一点沙牙感,是何原因呢?
传说当年巢湖人在建庙时,鲁班为除妖解难,专程从鲁国赶到巢州,在大庙落成之后,人们决意挽留鲁班吃顿饭,一表感激,二表庆贺。然饭煮好后,缺少佐餐菜肴。
生活在巢湖之滨,没有鱼虾佐餐,实为一大缺憾。然那时巢湖刚刚形成,水中不但没有鱼虾,就连个沙虫也没有,这如何是好?正在人们愁急无计之时,鲁班似乎看出了人们的心事,便随手向巢湖投去一些刨花,转瞬间,只见刨花竟变成一尾尾随波游动的小鱼。可这些小鱼始终漂浮于水面,不向下潜游。于是鲁班又向小鱼投去细沙,顿刻,那一尾尾漂浮于水面的小鱼,便纷纷潜水游去。
自那以后,巢湖中便盛产这种小鱼,名曰毛刀鱼。因其状如刨花片,故人们又将这种鱼称为刨花鱼或鲁班鱼。今天人们在品食这种小鱼时,为了避免鱼头有沙之弊,往往干脆将鱼头掐去,专食其身。
大蜀山石磙
很久以前,传说在西乡农村有位懒汉,虽为庄户人,但终日不思劳作,常独自苦思冥想,希得天助神功,能在一夜之间变成一个大财主。
一日,懒汉正躺在田头做着黄粱美梦,耳边忽闻一阵风响。懒汉惊起,见一白发老者飘然而至。老者近其前曰:“汝终日思富,懒气缠身,长此当受冻挨饿,吾甚怜之。特来相告:可去大蜀山麓,将其处一石磙背起,绕山三转,就会打开大蜀山山门,即可随意拿取一些金银财宝度日,万不可在山中久留。”说罢飘然而去。
懒汉闻听老者之言,坚信不移,便于次日拂晓赶至大蜀山麓,果见在一老树下沉睡着一青石大磙。大蜀山虽不是大山,然而背着石磙绕山三转,实非易事。因受贪婪之心所驱,懒汉未加思索便迅即背起石磙,如老牛轧场一般,沿着山麓,艰难地一步一步向前移动,直历七七四十九天,才终于走完了绕山三转的路程。正当其瘫软于地,要好好地松一松筋骨时,忽听得大蜀山发出山崩地裂的声响,随着霹雳声,大蜀山缓缓开启一缝,只见山中金辉闪烁,光芒四射。懒汉顾不得歇息,急从地上跃起,流星似地钻进山中。然而此时懒汉被强光刺得双目难睁,什么也看不清。正在其恍惚之间,大蜀山又发出一声震天动地巨响,大蜀山门开始闭合。慌急中,懒汉随手抓了一把金牛所食的金豆转身外逃,不巧此时已慢了半步,懒汉的腿被山门夹去一块皮肉。
懒汉回到家中,无心考虑享乐,赶忙去求医治疗腿伤。又历七七四十九天,懒汉将所剩之最后一粒金豆用完,腿伤方愈。由此,人们传曰:“贪婪之心不可生,只有勤劳换真金。偷巧获取无义财,难免灾祸殃自身。”说来也怪,懒汉虽贪财不成,可自那以后,周身懒气尽去,邪念尽消,转而安心务农,生活亦日渐转好。而那石磙,即大蜀山的钥匙,在大蜀山门开启后,滚进山中,故其后再无人能打开大蜀山的山门了。
大蜀山钥匙
传说当年三孝口街心有块红糙石,其下藏着大蜀山的钥匙。若能拿到此钥匙,就能打开大蜀山的山门,取得大蜀山内的金银财宝。
不知是何年何月,有一贪婪之人,竟悄悄撬开红糙石,盗走了大蜀山的钥匙。这个贪婪之人盗得大蜀山钥匙后,赶到大蜀山,将钥匙往山上一放,果然听得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大蜀山门顷刻开启,万道金光从山门内射出。这霞光直刺得盗宝人两眼无法睁开,结果其什么财宝也没盗得。然就在此时,从山洞突然传出“哞哞”两声巨吼,随之窜出两条金牯牛。盗宝人耳听金牛哞哞叫声,赶快去逮。谁知金牛受惊,一牛直奔东南,潜入巢湖,一牛直奔西南,潜入深山。
又过片刻,大蜀山重又发出两声巨响,山门瞬间闭合。盗宝人惊慌失措之中,竟将大蜀山钥匙丢于山门内。从那以后,就再没有人能打开大蜀山的山门,大蜀山内的无尽宝藏也就长眠山中了。
再说那两条金牛,自大蜀山跑出后,就再没重返大蜀山中,而是经常出没于肥西县山南和三河镇附近。因此故,人们将金牛经常出没的地方名曰“金牛村”。至今在庐江、肥西仍有“金牛”地名。
合肥大麻饼
合肥大麻饼久负盛名,在今合肥“四大名旦”糕点中,位居榜首。合肥大麻饼的诞生,有着一段奇特的故事。
传说在元朝末年时,朱元璋起兵反元,在攻打裕溪口时,其先锋张德胜想到,士兵在水上作战,若不解决好吃饭问题,定误战事。于是他便想到家乡曾有过一种糕点,若棋子般大,号称“金钱饼”,遂下令军炊仿照“金钱饼”,加糖馅并放大,制作成“大麻饼”,以便士兵战时充饥。如此,既解决了士兵战时吃饭问题,又省却了用炊吃饭的时间,赢得了战机。战士们首次吃到这种香甜可口的糕点后,士气大振,一举大败元朝官军。朱元璋闻情,赞曰:“此真得胜饼也。”
到了晚清时,合肥大麻饼已成为地方特产,其做工亦倍加考究。饼馅除白糖外,尚有冰糖、果仁、青红丝等,味道香甜。合肥人李鸿章在朝为官时,曾特地从家乡带上合肥大麻饼,分送朝臣品尝,并特制部分奉献皇宫。
孰知慈禧太后品尝后,竟大加赞赏,吩咐再送。为了使送入宫中的麻饼确保上乘质量,李鸿章便指派大管家刘东泰坐肥监制。由此,合肥大麻饼盛名远扬,刘东泰亦因合肥大麻饼而成了合肥城一位远近知名的糕点作坊大师爷。
合肥烘糕
合肥烘糕为传统名点,被誉为合肥糕点族中的“四大名旦”之一。说起烘糕的由来,有着一段有趣的故事。
北宋末年,在淝河之滨居住着一位翁氏人家,翁媳的男人从军在外,家里就剩下其和老婆婆二人。因时局动荡,田地欠收,日子甚不好过。为了照顾好老婆婆,翁媳只好常到野外挖野菜充饥。翁老太见生活如此困苦,想到儿子在外,是死是活没有准定,自己又年逾耳顺,死多活少,不忍再拖累儿媳。一日,翁老太将儿媳叫到跟前,好心规劝儿媳改嫁,另谋生路。然翁媳是个贤媳良妇,执意不从。
无奈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翁老太因焦儿怜媳,渐渐病倒。为了侍候好翁老太,翁媳日日想方设法,忙吃送喝,悉心料理。为了使翁老太能开胃口,一日,翁媳突发奇想,将在外讨得的一点面粉和食糖,放在一起加水拌和,做成薄饼,入锅煎烤,待焦黄酥脆后,盛起送到翁老太面前。翁老太闻此香味,胃口顿开,边品尝边问翁媳道:“这是哄糕(哄糕,即这是什么糕)?”翁媳为了让翁老太高兴,便随口付和了句:“这是烘糕。”由此,就有了“烘糕”。
却说这翁老太嘴尝烘糕,心里却记挂着儿子,便有意将烘糕节存些在罐子里:一来好让儿子回来后能尝到烘糕,二来也是要告诉儿子,其在外时,媳妇对其照料得很好。
过了一些时候,金兵终被岳家军打败。一日,岳家军将领刘琦领兵路经翁老太家门口,翁老太一时高兴,叫翁媳搀起,拿着其存放的烘糕慰劳抗金将士。因烘糕香脆且甜,将士们尝后均交口称赞,从此烘糕的名子就被传开了。
后来,合肥民间糕点师将烘糕的做法和配料加以改进,做成小长方形薄片糕点,这就是流传至今日的“烘糕”。
大神仙测字
旧时,合肥有位善占凶吉的测字先生,人称“大神仙”。一日,有一书生前来测字,手拈一“子”字,相告曰:“我已三年赴考不中,花去家中许多钱财,实无面目回家见人。今想试着做一做生意,待赚些钱后再回去,不知可否?请先生赐教。”大神仙听后,脱口而出说一“好”字。穷书生追问道:“敢问先生做何生意为宜?”大神仙复答曰:“做什么生意都可,你只管大胆地去做。”
另一汉子在旁,也希求得大神仙指点,以便能谋得好运。见前书生所拈“子”字,便复将“子”字拈起递给大神仙卜验。大神仙见仍为子字,便略加思忖后回答说:“先生若做生意当大不利,还是不做为好。”同拈的是一个字,为何测意完全相反?分明是大神仙有意糊弄人。汉子在心里暗自思想,甚不高兴,但又不便发火,便暗自决定:我今步随那位书生之后,他做什么生意,我就做什么生意,不信他能赚,而我赚不得;一俟生意成功,到时再来找大神仙理论。
此二人离开测字摊后,即往农贸市场。却说那书生闻得今西安甚缺黄鳝,而合肥黄鳝充斥市场,便不假思索,收购了一船黄鳝,打算不日运抵西安。那汉子见后,心想,只听说西安鱼贵,可没听说西安黄鳝俏卖。可转念一想,既然黄鳝生意他能做得,我为何做不得,便也收购了一船黄鳝,于次日紧随书生之后,向西安进发。
经过昼行夜赶,眼看就要到西安了。这天晚上,那书生觉得时间尚宽裕,也是途中过于疲劳,便就店歇下,准备稍歇一日再往西安。而那汉子是个机灵的人,心想,这回咱得超前赶往西安,以抢得头市,定会好卖多赚。于是,他便星夜兼程,于次日一大早就赶到了西安。此时,西安确实鳝鱼紧缺,闻知有一船鳝鱼运来,小贩子们风涌而至,争先恐后上船批购。瞬间,人群乱挤,盆桶相撞,秩序大乱,致使小船倾刻间重心偏移,造成人仰船翻,一船的黄鳝尽覆水中。那汉子非但没有谋得利润,反将血本赔个精光。
而那书生在第二天才将船慢悠悠地驶到西安。因有“前舟之鉴”,书生将船不急靠岸,而是先将岸上欲购黄鳝的小贩子秩序安排好后,再将船近岸依次逐个批售。不多时,一船的黄鳝就全部卖光了,转眼之间获取了丰厚的利润。
那汉子见此,虽然无奈,但心里总觉得有个解不开的疙瘩,便返回找到那位测字先生,询问内中究竟有何玄机。大神仙据实相告说:“那书生来测字时,正巧其傍来了一位妇女,“子”字傍加个“女”子,不是个“好”字吗?而你来测字时,恰巧对面屋上窜出一只叫猫,子乃鼠也,鼠遇到了猫,前景能妙吗?故你二人虽测的是同一个字,因同而果异,道理就在于此。”那汉子听大神仙所解,似有所悟,又实难同意,无奈生意也做了,本也蚀了,无法挽回,只得苦笑,怏怏而去。
钱老板因小铸大恨
民国时期,在合肥城内十字街附近,开设有两户店铺。南边的一户姓张,开的是布店;北边的一户姓钱,开的是米行。因两家各营一行,井水不犯河水,故相处甚好,堪称睦邻。
此两户店铺老板有一个共同嗜好:弈棋。故每隔三岔五或生意清淡时,两人总是要坐到一起,对弈几盘,以解棋瘾。
却说一日张老板应约来到钱老板店里,准备弈上几盘。刚刚坐定,只听室外有人呼钱老板,说是来了一位大客户,要亲与钱老板谈笔大生意。无奈钱老板只得招呼张老板稍坐片刻,转身回家。
张老板因是日棋瘾正盛,故只好耐着性子在室内坐等。约莫等有半个多小时,仍不见钱老板身影,张老板在心里揣度,看来今天棋是下不成了,不如早回,改日再约。主意既定,便起身丧兴而去。
张老板走后不久,钱老板就将生意上的事办好回来了。他一到店里就赶忙奔入后堂,见张老板已回,便只好独自一人坐下来整理帐务。就在这时,钱老板突然发现其走时丢在台子上的拾元钱不见了,便转身询问家人,其走后有谁来过后堂,得到的回答是众口一词,没有任何人来过后堂。钱老板感到蹊跷,翻遍了台上台下,不见钱的踪影。心想,难到这钱会飞掉吗?思来想去,不得结果,开始怀疑起张老板来。钱老板用手往前额一拍:“对了,这钱肯定是张老板顺手牵羊给拿走了。”
说来也巧,自打钱老板丢了拾元钱后,张老板因忙于生意,好一阵未来找钱老板下棋,这越发使钱老板坚信那拾元钱是张老板拿走的。
俗话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一晃就有月把时间过去了。这日,张老板突然来到钱老板店堂,二人相见,寒暄几句后,便和以往一样步入后堂。待坐定后,钱老板一边拿来棋盘棋子,一边带有自责的口气说到:“上次因客户缠着不放走,让老弟久等,实在不好意思。”说到这里,钱老板将话锋一转,叹道:“老弟不知,近来老兄多有不顺,生意清淡,客户上门的多,谈成的极少,手头不济,那日放在台子上的拾元小钱竟不翼而飞了,真是倒霉。”张老板也是在生意场上混了多年的“老姜”了,什么样的人没见过,什么样的场面没经过。闻听钱老板之言,未假思索便随手从衣袋里掏出拾元钱递给钱老板,解释道:“那日因手头不济,久未等着你,又未见到内人,故将这拾元拿去临时周转,本想次日即还,结果生意一忙就把这事给忘了,真是对不起。今天陡然想起,故特来致歉,还望海涵。”说罢起身而去。
张老板走后,钱老板独自一人在内堂,拿着拾元钱左看右看,甚觉不是滋味,摇了摇头,自言自语道:“这钱真是个怪物,没有它不行,有了它也不行,这个中之谜谁能解开?”
约末又过了月把时间,钱老板因内堂地面潮湿,担心时间久了,桌腿会受腐蚀,便拿来砖块将桌腿垫一垫。就在其移动桌子时,不巧在桌腿缝里出现那曾丢掉的拾元钱。钱老板拿起这因受潮湿而发软的拾元钱,自己的两腿也象这钱一样直发软,一下子就瘫倒在椅子上,哪里还有心思垫桌腿。其夫人见状,问明情由后,劝道:“改日再相邀张老板下棋,顺便道个歉不就完了吗?。”钱老板闻言,斥责道:“真是妇人陋见,把好友疑当成贼,事情能有那么简单吗?张老板真乃大丈夫也,我和他比,是小人啊!”
是夜,钱老板久不能寐,遂起身写下诗一首:
炉火要空心,做人要实心。
处邻忌存疑,莫当丢斧人。
吾因拾元误,悔恨系终身。
立此作诫铭,但修一寸真。
上面就是关于【民间风俗:合肥民俗由来】的阐释,感谢您的阅读,查八字命格免费、查八字五行缺什么、免费算命2021年运程、生辰八字取名字、免费起名、生辰八字算命婚姻配对等更多传统国学《周易》经典内容,请记住本站:91简单网,或在网上直接搜索91简单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供交流学习,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原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观点,如作者本人对转载有异议,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让我们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更加具有价值的学习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