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zgjm365.cn

当前位置: 首页 > 风水 > 风水知识 >


冬至相关说法和风俗文化有哪些?

冬至相关说法和风俗文化有哪些?:时光不知不觉已经来到了2023年的最后一个月份,在这寒冷的冬月我们即将迎来我国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第二十二节气冬至。冬至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在中国的传统当中……365运势网(www.zgjm365.cn)小编为你整理了本篇文章,希望能解你之惑!

 

精算2022全年运势、吉凶祸福
八字合婚精批
TA是你命中人吗?
八字精批一生财运
2022全年感情运势祥批
紫微斗数终生命格祥批
名字测爱情分合

 


时光不知不觉已经来到了2023年的最后一个月份,在这寒冷的冬月我们即将迎来我国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第二十二节气—冬至。冬至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在中国的传统当中冬至也是一个比较重大的节日,甚至还有着“冬至大似年”的说法,不过根据时间和地方的差别在重视程度也会有所差异,不同的地方也会有不同的风俗习俗。下面我们就跟大家来聊一聊冬至这个节气。 在天文学中,冬至是位于北半球的国家白昼最短的一天,同时也是太阳距离接近地面最近的一天。过了冬至时节,我们即将正式步入寒冷的冬季,接受寒冷冬风的洗礼,所以大家在健康上要多多注意,穿衣打扮都要以暖胃中心为好,切莫“不要温度要风度”。 据相传冬至的起源是一次重大的都城规划,至今还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时间追溯到3000多年之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阳的前身“洛邑”城中测出了天下之中的位置,并称其为土中,也是这一项举动机缘巧合之下成为了流传至今的冬至日的基础。 祭天和祭祖 冬至作为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别称冬节、交冬,从中国的周代开始,在古代的宫廷中和民间就开始举办祭祀活动,以求国泰民安、家庭和睦,以至于后来人们就开始对冬至尤为推崇,而“冬至大似年”的说法也是由此而来。 九九消寒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对冬至也是尤为的讲究,在冬至入九之后,文人和士大夫的这类人就会举办消九活动。所谓消九,就是相约好友者九人饮酒,桌上放九碟九碗,因九与酒同音,便有了九九消寒之意。 吃冬至肉 在中国的古代南方比较大户的人家冬至都要扫墓,扫墓之后会为同姓宗族的人分发“胙肉”。 分发时也有讲究,原则上按学历的高低来进行分发,学历越高的家庭则分到的“胙肉”越多,以示鼓励;而又格外照顾老人,如若家中有老人则按年龄的大小分发,年龄越大则分到的“胙肉”越多。 捏冻耳朵 其实这里的冻耳朵就是大多数人所说的饺子,冻耳朵是饺子的俗称。饺子的由来是古代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之后,回到故乡看到乡亲衣不蔽体饱受风寒,更甚者耳朵都被冻烂了,所以叫弟子将羊肉与一些驱寒药材处理之后,用面皮包成饺子模样,分发给乡亲食用。病愈之后的乡亲对此食物大为喜爱,故每逢冬至都争相模仿做着吃,并流传至今。 吃汤圆 吃汤圆在我国早有了悠久的历史,旧时在江南尤为的盛行,也是我国的著名冬至食俗之一,甚至在民间还流传着“吃汤圆大一岁”的说法。在冬至时节吃汤圆又被称为“冬至团”,不仅可以用以祭祀,也能赠送给亲友。然而在现如今,随着社会工业的发展,汤圆也不算是多稀有的食物,一年四季都能够吃到。 酿酒 客家人认为冬至是最好的酿酒时节,在此时酿出的酒酒香浓厚,令人回味无穷,还可久藏不坏,故冬至酿酒已经成为了如今客家的习俗。 赤豆糯米饭 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最早起源于江南水乡,在冬至时节家人齐聚一堂,共享美味的糯米饭,实属人生幸事。吃赤豆糯米饭的由来据说是古代有一共工氏的人,儿子无恶不作,死于冬至这一天,为避免其继续为祸人间残害百姓,人们就在这一天煮吃赤豆糯米饭,用以去除灾祸。 我国国土地大物博,因此南北温度差异过大,冬至时节通常是积肥造肥的良好时机,冬至过后步入隆冬,需给农作物做好防冻工作。而在中国的南方,作为水乡的江南地区要做好清沟排水、培土奎根的事宜。要抓紧耕翻尚未犁翻冬板田,以疏松土壤,增强蓄水保水能力,并做好消灭越冬害虫的工作。而在南方的沿海部分区域,这个冬至时节正适合春种,需加强幼苗的营养管理,并盖稻草用于保温。 您可能还喜欢: 2023年农历十一月适合搬家的黄道吉日好日子 2023年农历十一月初二日子是吉日吗? 2023年农历十一月初一是黄道吉日吗?

2022年运势免费测(9382901人已完成):

精算2022全年运势、吉凶祸福
2022全年财运祥批
2022全年感情运势祥批

上面就是关于冬至相关说法和风俗文化有哪些?的阐释,感谢您的阅读,查八字命格免费、查八字五行缺什么、免费算命2021年运程、生辰八字取名字、免费起名、生辰八字算命婚姻配对等更多传统国学《周易》经典内容,请记住本站:365运势网,或在网上直接搜索365运势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供交流学习,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原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观点,如作者本人对转载有异议,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让我们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更加具有价值的学习交流平台。